網約車可能做夢也想不到,自己竟然成了堵車的“罪魁禍首”。近日,有專家在發(fā)表評論時,將北京交通擁堵的原因指向了網約車,并表示需要提升網約車使用成本以減少擁堵,一時引發(fā)熱議。
根據專家的說法,網約車每天行駛在路上的時間長達15個小時,私家車可能只有2個小時,1輛網約車相當于8輛私家車對道路的占用,“要給予強力的成本提升,改變出租網約車成本過低、使用過濫的情況”。
不靠譜的“專家建議”年年有,今年似乎特別多,率先從情緒上引發(fā)輿論的反彈。引起爭議的另一點在于,網約車該漲價這種“拍腦袋”脫口而出的結論,看似有理有據,細究起來卻未免過于單線條。
(相關資料圖)
網約車利用率有目共睹,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私家車上路的必要性,更何況交通擁堵也并不是網約車出現后才有的問題。
網約車是時代發(fā)展的產物,是互聯(lián)網經濟與社會生活深度融合后,在便民出行領域找到的最大公約數。面對網約車這類新模式,監(jiān)管鼓勵規(guī)范的態(tài)度,也印證了網約車對滿足人民群眾出行需求、助力城市經濟發(fā)展以及完善城市管理等方面發(fā)揮的作用。
擁堵則是城市發(fā)展到一定階段的“通病”,超大型城市更是如此。經濟水平不斷提高,虹吸效應導致人口進一步聚集,但在交通資源的供給上,隨著“開源”修路的法子逐漸逼近上限,城市道路發(fā)展速度跟不上私家車增長的速度,矛盾由此而來。
我們不能絕對地否認網約車對交通帶來的負面影響,畢竟個別網約車違停、占道造成交通“腸梗阻”是事實,但同樣也不能將交通擁堵的鍋簡單地甩給網約車,將城市治理的責任粗暴地推給一方,尤其是作為后來者的新興事物。
大城市的交通治理,需要的不是“哪里不通點哪里”“哪里太多減哪里”的單向思維,而是城市發(fā)展思路、出行需求、產業(yè)集群、空間布局等方面的通盤考量,是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的系統(tǒng)工程。
道路資源已經進入存量時代,對現有道路資源做進一步優(yōu)化,提升使用效率,是緩解大城市交通擁堵的主流思路之一。倡導綠色出行,完善軌道交通網絡,促進“多網融合”皆是這一思路主導下的具體體現。
而大城市交通擁堵更深層次的癥結,則在于對道路這種強公共屬性產品的使用和分配,是否能夠足夠靈活、合理且機動地運轉,匹配上城市發(fā)展的腳步,這考驗的就是城市治理的水平和城市治理的智慧。
一段時間以來,大數據和智能算法加持的智慧交通“大腦”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城市交通的治理上,科學設置信號燈周期、預約出行解決地鐵進站排隊、公交專用道空置問題等新聞也頻頻見諸報端。
智慧“大腦”也能以海量數據和龐大算力反過來賦能網約車,配合多種出行服務的組合,不僅能夠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,也有助于形成高效運轉的城市交通生態(tài)圈。
提高城市交通治理能力,服務城市經濟社會高效運行,需要在科學化、細致化和智能化上下功夫,而不是隨便拉來一只“替罪羊”,一“噴”了之。
關鍵詞:
責任編輯:Rex_13